背景:在圍產期,奶牛容易出現能量負平衡,嚴重時會導致生產性能下降和健康狀況下降。近年來人們發現膽汁酸(BAS)不僅可以作為脂肪乳化劑,還可以作為調節身體代謝的信號分子。雖然BAS在單胃動物和水生動物中已在一定程度上使用,但它們在反芻動物中的作用,特別是在圍產期牛中,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確定BA對奶牛生產性能,牛奶和血漿脂肪酸和BA成分,以及糞便微生物的影響。
結果:46頭健康狀況相似的圍產期荷斯坦奶牛隨機分為兩組,在產犢前21天至產犢后21天,分別補充0、20g/d的膽汁酸BA。生產性能追蹤至產犢后60天。結果表明,補充BA顯著提高了產后牛奶中的脂肪含量和產奶量,以及不飽和脂肪酸、單不飽和脂肪酸和多不飽和脂肪酸的產量。添加BAs后,奶牛血漿甘油三酯濃度和C<16脂肪酸比例顯著升高,而B-羥丁酸和C>16脂肪酸比例顯著降低。補充BA顯著改變了糞便細菌群落的組成,并增加了有利于BA代謝和轉化的細菌(Romboutsia、Clostridiumsensu stricto 6和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的相對豐度。功能預測分析表明,在添加BAs的奶牛中,膽鹽水解酶、7a-羥基類固醇脫氫酶和BA誘導E的相對豐度以及與BA代謝相關的通路也顯著增加。此外,補充BA顯著改變血漿和糞便中BA組成,特別是提高了循環次級BA的濃度,這可能誘導肝臟中脂肪酸的完全氧化,從而進一步降低β-羥基丁酸濃度。
結論:這些發現突顯了補充BA在提高牛奶產量和奶品質,以及影響圍產期奶牛的代謝途徑方面的潛在益處。
1.補充BA對產后奶牛產奶量、乳成分及脂肪酸譜的影響
在泌乳期前三周,膽汁酸試驗組BAS組的4%脂肪校正乳(P=0.01)和能量校正乳產量(P=0.02)顯著高于CON組(表3)。BAS組在泌乳前三周的乳脂含量及產量也顯著高于CON組(P<0.01),但乳蛋白與乳糖含量及產量未見顯著差異。
2.補充膽汁酸BA對產后奶牛瘤胃發酵參數和細菌群落的影響
在產后第14天,兩組動物在瘤胃發酵參數上未發現顯著差異。BAS組與CON組相比辛普森指數Simpson值更高(P=0.04)。
3.補充膽汁酸BA對產后奶牛糞便細菌群落及功能的影響
BAS組在ACE指數(P=0.07)和辛普森指數(P=0.09)上均呈現高于CON組的趨勢(圖1A)。主坐標分析(PCoA)和相似性分析(ANOSIM)(R=0.14,P=0.05)顯示兩組間β多樣性存在顯著差異趨勢(圖1B)。兩組糞便樣本共檢出10個門和173個屬,其中厚壁菌門(Firmicutes)和擬桿菌門(Bacteroidota)為優勢菌門,分別占總序列數的63.40%±0.10%和34.30%±0.01%(圖1C)。在屬水平上,螺旋菌科UCG-005(Oscillospiraceae UCG-005)和理研菌科-RC9腸道組(Rikenellaceae-RC9 gut group)豐度最高,占比分別為28.81%±0.10%和27.40%±0.07%(圖1D)。LEfSe分析表明,與CON組相比,BAS組有13個分類單元顯著增多,9個分類單元顯著減少(圖1E)。其中,在屬水平上,BAS組的羅姆布茨菌屬Romboutsia、狹義梭菌6(Clostridium sensu_stricto_6)和狹義梭菌1(Clostridium sensu_stricto_1)相對豐度更高。PICRUSt2功能預測顯示,在KEGG第3級代謝通路中,BAS組有9條通路表達上調(與CON組相比),特別是次級膽汁酸生物合成(P=0.03)以及牛磺酸與亞牛磺酸代謝(P=0.05),同時有8條通路表達下調(圖2A)。此外,BAS組細菌7α-羥基類固醇脫氫酶(7α-HSDH,P<0.01)、膽汁鹽水解酶(BSH,P<0.01)和BaiE酶(P=0.02)的相對豐度也顯著高于CON組(圖2B–D)。
4.補充膽汁酸對產后奶牛血漿和糞便膽汁酸譜的影響
兩組血漿中共檢測到39種膽汁酸(圖3A)。甘膽酸、膽酸和牛磺膽酸是兩組中的主要膽汁酸,分別占總膽汁酸的32.37%±0.01%、19.18%±0.01%和18.97%±0.01%。就膽汁酸類別而言,與對照組(CON)相比,BAS組的次級膽汁酸(SBA,P=0.02)和游離次級膽汁酸(FSBA,P<0.01)比例更高,但牛磺酸初級膽汁酸(TPBA)比例更低(P=0.05)(圖3B)。其他膽汁酸類別比例未見顯著差異。然而,BAS組中檢測到6種獨特膽汁酸,包括原膽酸、ω-鼠膽酸、α-鼠膽酸、牛磺α-鼠膽酸、異豬去氧膽酸(isoHDCA)和6-酮石膽酸(6-ketoLCA)(圖3C)。
血漿膽汁酸組成差異分析顯示,與CON組相比,BAS組有19種膽汁酸水平更高(P<0.01),3種更低(P<0.01)(圖3D)。其中,11種FSBA和6種結合次級膽汁酸(CSBA)—包括豬去氧膽酸(HDCA,P<0.01)、鼠去氧膽酸(MDCA,P<0.01)、異豬去氧膽酸(isoHDCA,P<0.01)、6-酮石膽酸(6-ketoLCA,P<0.01)以及牛磺豬膽酸(THCA,P<0.01)—在BAS組中顯著更高。
總體而言,兩組糞便中共同檢測到42種膽汁酸(圖4A)。牛磺膽酸、脫氫膽酸和豬去氧膽酸(HDCA)是兩組中的主要膽汁酸,分別占總膽汁酸的34.50%±0.02%、24.60%±0.01%和14.70%±0.004%。在膽汁酸類別方面,BAS組的結合型膽汁酸(CBA)(P=0.01)、初級膽汁酸(PBA)(P=0.04)、總初級膽汁酸(TPBA)(P=0.02)和牛磺酸次級膽汁酸比例均低于CON組(圖4B)。在糞便膽汁酸庫中,BAS組的總膽汁酸濃度高于CON組(圖4C,P<0.01)。然而,包括甘氨豬膽酸(GHCA)、牛磺豬膽酸(THCA)、甘氨豬去氧膽酸(GHDCA)、牛磺石膽酸-3-硫酸鹽和脫氧膽酸-3-硫酸鹽在內的五種獨特膽汁酸僅在BAS組中被檢出(圖4D)。糞便膽汁酸組成差異分析顯示,BAS組中有22種膽汁酸含量顯著高于CON組(P<0.01)(圖4E)。其中10種游離次級膽汁酸和5種結合型次級膽汁酸—包括豬去氧膽酸(HDCA)(P<0.01)、鼠去氧膽酸(MDCA)(P<0.01)、異豬去氧膽酸(isoHDCA)(P<0.01)、6-酮石膽酸(6-ketoLCA)(P<0.01)和牛磺豬膽酸(THCA)(P<0.01)—在BAS組中的含量均高于CON組。
表3 補充膽汁酸對圍產期奶牛產后產奶量及乳成分的影響



圖1.CON和BAS組之間的糞便微生物群落組成和多樣性(n=9)。

圖2.功能性預測:糞便微生物KEGG途徑與BAS組和CON組之間的膽汁酸轉換相關酶(n=9)。


圖3.對照組(CON)與膽汁酸補充組(BAS)的血漿膽汁酸譜及流動特征(n=9)。綠色表示CON組升高,紫色表示BAS組升高。HCA 豬膽酸,TCA 牛磺膽酸,T-α-MCA 牛磺α-鼠膽酸,LCA 石膽酸,UDCA 熊去氧膽酸,isoLCA 異別石膽酸,βDCA 3-表去氧膽酸,7-ketoLCA 7-酮石膽酸,GLCA 甘氨石膽酸,TDCA 牛磺去氧膽酸。


圖4. CON組與BAS組的糞便膽汁酸譜及流動情況(n=9)。紫色表示BAS組含量上升。

圖5.膽汁酸補充對圍產期奶牛生產性能、脂肪酸與膽汁酸組成及腸道菌群的影響機制
1.補充膽汁酸后,脂肪酸在腸道的消化吸收促使血漿中短/中鏈脂肪酸(C≤16脂肪酸)增加。血漿中牛磺酸和甘氨酸結合型膽汁酸可能上調脂肪酸的從頭合成,導致乳中短/中鏈脂肪酸的從頭合成增加,腸道總膽汁酸水平的提升可能促進長鏈脂肪酸吸收率,最終共同提升乳脂含量、乳產量以及從頭合成脂肪酸、混合脂肪酸、預制脂肪酸產量。
2.補充膽汁酸后,促進膽汁酸轉化的有益微生物(如羅姆布茨菌、狹義梭菌6型、狹義梭菌1型)豐度增加,伴隨膽鹽水解酶(BSH)豐度上升,導致腸道中結合型膽汁酸(CBA)比例下降。7α-羥基類固醇脫氫酶(7α-HSDH)和膽汁酸誘導酶E(BaiE)豐度增加,致使腸道初級膽汁酸(PBA)比例降低,血漿次級膽汁酸(SBA)比例升高。
3.補充膽汁酸后,進入肝臟的次級膽汁酸(SBA)、游離次級膽汁酸(FSBA)及部分獨立膽汁酸(如豬去氧膽酸HDCA、牛磺豬去氧膽酸THDCA)可增強非酯化脂肪酸(NEFA)的完全氧化能力,從而降低β-羥基丁酸(BHBA)濃度。紅色代表上升,綠色代表下降。
結論:綜上所述,在圍產期奶牛日糧中添加膽汁酸顯著提高了產后乳脂肪酸產量、乳脂含量及產量,這可能是由于促進了乳腺中新生脂肪酸合成與吸收功能。膽汁酸補充還增加了血漿次級膽汁酸比例并降低β-羥基丁酸濃度,這可能歸因于腸道菌群中次級膽汁酸合成相關酶活性增強,進而促進肝臟非酯化脂肪酸的完全氧化(圖5)。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膽汁酸譜發生變化,但血漿總膽汁酸濃度保持穩定而糞便總膽汁酸排泄增加,表明奶牛在系統水平具有維持膽汁酸穩態的能力。本研究為膽汁酸在圍產期奶牛中的應用提供了新的理論與技術支撐,但尚需更多組織樣本以深入探究其分子機制。
原文:Li, Lei, et al. "Effects of supplementing bile acids on the production performance, fatty acid and bile acid composition, and gut microbiota in transition dairy cows." 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16.1 (2025): 1-18.
備注:轉載只為分享,以學習交流為目的,如有侵權,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