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魚類對脂肪需求量的研究
脂肪是魚體重要的營養物質,其作為魚類飼料的關鍵原料之一,不僅可以儲備和供應能量,還參與 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運輸、重要脂類合成前體的供給、組織結構的完整性維持等多種生理功能。魚油被 認為是飼料中主要且優質的脂肪來源。在此基礎上,使用植物油適當替代魚油可以實現對飼料的營養均 衡性和綠色環保性的雙重考量,提高魚類的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在表1中可以看出,鱸、鱧、鱖飼料中脂肪含量分別為6%-16%、8.0%-15.3%和7%-12%。在鱸的研究中發現,大口黑鱸對脂肪的需求量范圍較廣,為6%-16%,這可能是由于脂肪源的多樣性所導致的結果。現有的研究顯示,花鱸均以魚油為脂肪源,飼料中脂肪含量在5.4%-15.4%。在鱧的研究中,烏鱧飼料中脂肪含量穩定在8%-12%。而線鱧(Channa striata)的脂肪需求較烏鱧偏高,但不超過15.3%。在鱖的研究中,僅有的一篇報道顯示,其飼料中脂肪適宜含量為7%-12% 。一般而言,肉食性魚類較草食性或雜食性魚類對脂肪的需求量較大,但飼料中含量多少仍要考慮實際情況,以達到以最低成本獲得最大量和優質魚產品的目的。

二、糖脂比
肉食性魚類對糖類的利用能力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在飼料中增加脂肪可以達到節約蛋白質的作用。另外,合理的糖脂比能幫助機體維持正常生理功能,避免出現糖脂代謝紊亂等風險。目前,糖脂比的研究在3種肉食性魚類中報道較少。對鱸的報道發現,飼料中糖脂比為 0.32能顯著提高大口黑鱸生長。綜合生長性能、飼料和蛋白質利用率以及全身組成來看,攀鱸(Anabas testudineus )的最適糖脂比為2.29。對鱖來說,飼料中最適糖脂比在 1.60-1.71,鱖有最佳的生長性能。由此看來,通過合理調配糖脂比確定魚類適宜的能量比例,能夠有效促進魚類生長和營養吸收。


二、脂肪代謝過程及關鍵酶
脂類是維持魚類生命活動所必需的營養物質,也是機體能量儲存的主要形態。魚類脂類代謝是多因 素共同調控的復雜生理過程,涉及脂肪消化吸收、合成與分解等多個環節。各參與因子互相協同,動態 平衡,共同確保脂類穩態的維持。
脂肪合成
脂肪合成是用于描述形成新的內源性脂質的生物合成反應的術語。魚類脂肪合成包括兩種途徑:直接吸收和從頭合成。直接吸收顧名思義就是食物脂肪被魚體直接吸收并儲存起來。而從頭合成是魚體利用糖類和氨基酸中的碳轉化為脂肪酸來合成三酰甘油的過程。其中乙酰輔酶A羧化酶(ACC)和脂肪酸合成酶(FAS)在脂肪合成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發現,飼料中脂肪含量的高低會影響肉食性魚類體內脂肪合成酶的活性和表達。關于這些酶受食物脂肪的影響目前在鱸的報道上較多,隨著脂肪含量增加,大口黑鱸肝臟中ACC和FAS的mRNA表達水平表現出顯著下降的趨勢。高脂飼料顯著降低了花鱸ACC1、ACC2和FAS的mRNA表達水平,引起肝臟損傷。這是因為高脂飼料直接為動物提供了大量的外來脂肪酸,從而抑制了體內脂肪酸的內源性合成。上述報道說明肉食性魚類對高脂飼料存在明顯的適應性調節。這種響應可能與長期生存于相對高脂肪、低糖的食物環境有關。
脂肪分解
當魚類機體需要能量或關鍵脂類代謝中間體時,會啟動儲存脂肪的分解過程。肝臟或脂肪組織中的三酰甘油,在脂肪酶作用下水解為脂肪酸和甘油。調控脂肪分解的關鍵酶主要有激素敏感脂酶(HSL)、 脂肪三酰甘油脂肪酶(ATGL)和肉堿棕櫚酰轉移酶1(CPT1)。對鱸的研究發現,隨著脂肪含量增加,大口黑鱸肝臟中HSL和ATGL的mRNA表達水平表現出顯著升高的趨勢。高脂飼料顯著升高了花鱸CPT1的mRNA表達水平,而HSL和ATGL的mRNA表達水平不受影響,這說明大口黑鱸在應對高脂飼 料時其脂肪分解能力較為穩定。總體而言,肉食性魚類能夠通過改變脂肪分解相關酶的表達和活性,實現對食物中脂肪變化的適應性調控。

原文:吳雪芹,陳秀梅,王桂芹.鱸、鱧、鱖糖脂營養需求、代謝及調控的研究進 展[J/OL].飼料工業. https://link.cnki.net/urlid/21.1169.S.20250305.1951.036
備注:轉載只為分享,以學習交流為目的,如有侵權,聯系刪除。